无锡:文脉赓续 古韵新姿******
江苏无锡,梦里的江南。
这里有水,长江奔流,太湖佳处,星罗棋布的大小河塘,勾勒出碧波千顷、烟波浩渺的水乡秀色。
这里有景,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遍及古城的园林亭阁、垂柳画桥、小楼水榭,移步换景,入眼皆画。
这里有诗,“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白居易、苏轼、文天祥、纳兰性德等在此留下了来自历史深处的赞叹。
这里更有数不尽的英雄豪杰、名人佳士,学术巨擘、文坛巨匠,顾恺之、徐霞客、钱钟书、徐悲鸿……文脉悠悠、群星璀璨。
文化,浸润人与城,贯通古和今。背靠7000年的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200多年建城史,无锡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语境、新的文化场域。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她的古城新变与古韵新姿。
千年文明、百年繁华和美丽山水,共同织就了无锡的绚丽风景
这是散文家李一鸣第二次到无锡了。从市中心出发,大约十几公里的车程,便到了鼋头渚,一个横卧太湖西北岸的半岛。在岛上,他极目远眺,这里依旧帆影点点,依旧绿色欲滴。
景致在眼前延伸,往事从时间深处浮现。30多年前,他第一次来无锡。那时正值傍晚时分,暮色笼罩长街,走过几座小桥,横望过去,只见“白墙黛瓦人家枕河而居,错错落落的灯光,照着缓缓流淌的河水,乌篷船的轮廓依稀可见,驳岸上的光点闪闪烁烁,探入水中的阶梯明明暗暗”。
那一瞥,无锡已入梦中。李一鸣在散文《忆江南·过无锡》中深情回忆,江南于我……无锡是自然山林中的大景致:鼋头渚是“海”边的岛,蠡园周边是望不到岸的“海”,寄畅园活在青山静默的目光和淙淙泉水中,而梅园则是面对茫茫太湖的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天台。
【农业强国光明谈】“农业强国”路在何方?创新是根本驱动力******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怎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期《农业强国光明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毛世平,一起了解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之路。
毛世平在节目中介绍,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目前衡量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202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5%,创造了历史新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但比起农业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最明显的就是产学研融合方面,尚未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到,对于适合市场的农业科技成果,要以企业为主导地位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结合。
魏后凯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科研教育体系,该体系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目前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更多集中在国家支持的大学科研院所,而企业没有经营起来;第二,科技成果转化远远滞后于科学研究;第三,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别较大。创新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接下来我们要加强未来农业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来推动农业发展。
访谈中,魏后凯和毛世平还探讨了如何弥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差距、我国农业产业链现状等话题,点击视频观看详情。
往期回看:
【农业强国光明谈】何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强国光明谈】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农业强国光明谈】国产白羽肉鸡自主育种“突围”记
科学顾问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毛世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 研究员
联合出品
科普中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光明网
总 监 制
宋乐永 廖丹凤
总 策 划
战 钊 邬震坤宋雅娟
导 演 组
宋雅娟 谢 芸 武玥彤
主 持 人
林佳欣
视觉设计
翟 烽